2024年初,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兵棋推演报告,模拟了24场台海冲突场景。结果显示,解放军仅在两场无外部干预的推演中获胜,胜率低至8%。 报告假设美日韩等国介入,导致解放军在多数场景中受挫。这一结论在华盛顿引发广泛讨论,许多人认为中国军力被高估。 兰德公司研究员蒂莫西·西斯对此提出不同看法,他在2024年7月的一场简报会上,基于四点理由论证中国不会选择武力统一台湾省。 第一,解放军缺乏现代实战经验。自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以来,解放军未经历大规模战争。那场战争中,中国军队在高寒山区以迅猛攻势击败印度部队,展现了强大的作战能力。抗美援朝战争更是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。 这些战役距今已超过半个世纪,近年来,解放军虽在边境地区与邻国发生小规模摩擦,如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,但这些行动多由特种部队执行,规模有限。 相比之下,美国自二战以来,参与了越南战争、海湾战争、伊拉克战争等多场大规模冲突,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。
西斯在报告中指出,现代战争对指挥协同、后勤保障和电子战能力要求极高,解放军未经实战检验的短板可能使其高层对武统持谨慎态度。 第二,中国的计划文化影响决策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发展路径始终以规划为核心。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的“十四五”规划,中国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和目标,推动工业化、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。 西斯认为,这种计划文化延伸到台湾问题,意味着大陆不会贸然行动。历史上,重大军事行动往往伴随着明确的舆论准备。1962年对印战争前,中国通过官方媒体发布社论,谴责印度的边境挑衅。
中国大陆官媒对台湾问题态度强硬,但未见类似战前的信号。西斯推测,台湾统一已被纳入长期战略,但具体时间表尚未公开,短期内武统的可能性较低。 第三,中国战略中的克制与威慑,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多为防御性反击,如唐朝对突厥的征战和明朝抗击倭寇。 近代以来,中国奉行“不开第一枪”的原则,强调师出有名。2023年8月,解放军在台湾海峡举行大规模实弹演习,舰艇编队封锁海域,战机频繁穿越海峡中线。
演习期间,台湾的海上交通受阻,国际航运公司调整航线。这些行动展示了解放军的实力,但西斯认为,其核心目的是威慑“台独”势力,而非直接开战。 中国多次强调,和平统一是优先选择,武力仅在谈判彻底破裂时才会考虑。西斯指出,解放军的频繁演习是一种“高压但克制”的策略,旨在迫使台湾当局重新审视立场。 第四,中国的国家利益聚焦发展,而非战争。中国始终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,致力于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。
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,高铁网络覆盖全国98%的地级市,新能源车出口量全球第一。西斯在报告中强调,中国更希望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实现统一,而不是摧毁台湾省的经济基础。 解放军的装备更新令人瞩目,如东风-21D反舰导弹和歼-20隐身战机,但这些武器多用于防御性威慑,而非进攻性部署。 中国在亚投行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下,持续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,台湾省的“邦交国”减少到12个。西斯认为,中国更倾向于通过非军事手段,逐步压缩台湾省的国际空间。
西斯的报告发布后,引发了多方反应,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举行听证会,部分议员质疑西斯的结论,认为他低估了中国威胁。西斯在证人席上,基于数据重申中国更倾向于和平统一的判断。 他的报告被部分媒体解读为“对华软弱”,但也在智库圈内赢得支持,认为其提供了冷静的视角。 同年,台湾当局宣布采购美制F-35战机,解放军随即在台湾海峡展开更大规模的演习,舰艇和战机密集出动,国际社会高度关注。官媒强调,演习针对外部势力干涉,非直接针对台湾民众。
2025年初,西斯继续在兰德公司从事研究,重点分析中国军力的最新进展。2024年9月,中国成功试射东风-51洲际导弹,射速高达30马赫,可携带多枚核弹头。 这一事件震动了西方军事界,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紧急访华,讨论台海局势和全球安全问题。 西斯的报告中提到,东风-51的部署提升了中国战略威慑力,可能进一步降低武统的必要性。他认为,中国通过展示军事实力,旨在迫使外部势力重新评估干预成本。
与此同时,俄乌冲突的局势发生变化,中俄签署了多项能源和科技合作协议,西方孤立俄罗斯的努力受挫。中国大陆的经济影响力在亚太地区持续扩大,台湾的国际处境更加孤立。 2025年3月,台湾省的“邦交国”再减两个,台北的外事活动频频受阻。西斯在一份新报告中指出,中国的非军事手段正在逐步改变台海格局,和平统一的条件逐渐成熟。 台海局势的未来依然充满变数,中国多次重申,和平统一是首要目标,但保留武力选项。
参考资料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-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
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